詞目 |
音讀 |
詞目 |
音讀 |
噯仔 嗩吶。樂器名,一種吹奏樂器。以木管為身,由細漸粗,上開八孔。木管上端為一細銅管,前端可套以葦製哨子,木管末端套接一個喇叭形的銅管。音色高亢宏亮。
| ài-á | 後場 文武場。指傳統戲劇舞臺上負責伴奏樂器的樂隊。文場負責管絃樂如月琴、臺灣笛、二胡、三弦、洞簫、揚琴,武場則負責打擊樂部分,如鑼、鈸、鼓等。
| āu-tiûnn |
民謠 民間流行的歌謠。由民間流傳下來的純樸音樂,形式簡單,真情流露而感人。
| bîn-iâu | 民歌 | bîn-kua |
木魚 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 bo̍k-hî/bo̍k-hû | 舞曲 | bú-khik |
武生 指傳統戲曲中擅長武打的男性角色。
| bú-sing | 挨絃仔 拉胡琴。
| e hiân-á |
樂音 | ga̍k-im | 樂界 | ga̍k-kài |
樂器 | ga̍k-khì | 樂曲 | ga̍k-khik |
樂團 | ga̍k-thuân | 樂章 | ga̍k-tsiong |
樂壇 | ga̍k-tuânn | 吟唱 | gîm-tshiùnn |
囡仔歌 童謠。兒童唱唸的歌謠。
| gín-á-kua | 月琴 弦樂器。用木頭製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絃或三絃,用撥子彈奏。臺灣的月琴只有兩絃,俗稱為「乞食琴」(khit-tsia̍h-khîm)。
| gue̍h-khîm/ge̍h-khîm |
下山 常用在戲曲的對白,指修行人要離開修行的地點。例:我欲準備下山矣。Guá beh tsún-pī hā-san--ah. (我要準備下山了。)
| hā-san | 合奏 多種樂器聯合演奏。
| ha̍p-tsàu |
合唱 許多人齊聲歌唱。例:聽著音樂聲,逐家就綴咧合唱。Thiann-tio̍h im-ga̍k siann, ta̍k-ke tō tuè teh ha̍p-tshiùnn. (聽到音樂聲,大家就跟著合唱。)
| ha̍p-tshiùnn | 合輯 | ha̍p-tsi̍p |
喜劇 有圓滿結局的戲劇或是用誇張手法引人發笑的戲劇。
| hí-kio̍k | 戲 戲劇的總稱。例:搬戲 puann-hì(演戲)。
| hì |
戲文 1.戲目。戲劇名稱。例:今仔日這棚戲是搬啥物戲文?Kin-á-ji̍t tsit pênn hì sī puann siánn-mih hì-bûn? (今天這齣戲是演什麼戲目?) 戲齣 2.戲詞、腳本。戲曲或電影的底稿、演戲時演員的說白。例:伊相罵攏毋免掀戲文。I sio-mē lóng m̄-bián hian hì-bûn. (他罵人都不用看腳本的。比喻說罵人的話很流利。)
| hì-bûn | 戲曲 1.傳統的戲曲形式,例如崑曲、京劇和各種地方戲,通常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演手段。 2.雜劇或傳奇的唱詞。
| hì-khik |
戲棚 戲臺。演野臺戲時在廟前或廣場臨時搭建的臺子。例:戲棚跤徛久就是你的。Hì-pênn-kha khiā kú tō sī lí ê. (在戲棚下站得夠久,等其他人都撐不下去而離開的時候,看戲的最佳位置就是你的。引申為對事情能持之以恆,就會成功。)
| hì-pênn/hì-pînn | 戲齣 戲碼。演出的戲劇名稱。例:今仔日欲搬啥物戲齣?Kin-á-ji̍t beh puann siánn-mih hì-tshut? (今天要演出什麼戲碼?)
| hì-tshut |
絃 樂器上的絲線,可彈奏發出聲音。例:琴絃 khîm-hiân。
| hiân | 絃仔 胡琴。樂器名。中國拉弦樂器的總稱。
| hiân-á |
弦樂 | hiân-ga̍k | 風琴 樂器名。外形為一長方木箱,體積較小,上面有鍵盤,下面有踏板,內部有幾十個長短不同的音管,按鍵即可奏出不同的音律。屬於鍵盤樂器,種類繁多,常見的有簧風琴、管風琴二種。
| hong-khîm |
放送 1.廣播。廣泛的傳播。源自日語。例:這件代誌你莫四界去放送。Tsit kiānn tāi-tsì lí mài sì-kè khì hòng-sàng. (這件事情你不要四處去廣播。) 2.廣播。一種利用音波和電波傳達訊息的大眾傳播媒介,或特指廣播節目。源自日語。
| hòng-sàng | 翻唱 | huan-tshiùnn |
花旦 傳統戲曲腳色行當之一。大多飾演活潑或輕浮的女子,扮相豔麗,表情生動,偏重身段動作與唱工口白的表現。
| hue-tuànn | 野台戲 | iá-tâi-hì |
演戲 表演戲劇。
| ián-hì | 演技 | ián-ki |
演奏 公開獨奏或合奏音樂。
| ián-tsàu | 演唱 | ián-tshiùnn |
音樂 | im-ga̍k | 音樂聲 | im-ga̍k-siann |
音效 | im-hāu | 音符 | im-hû |
音色 | im-sik | 音調 聲音高低變化的總稱。
| im-tiāu |
音質 | im-tsit | 育囡仔歌 搖籃曲。哄小嬰兒入睡的童謠。
| io-gín-á-kua |
入場 進場。進入會場、試場或戲院等特定場所。例:戲園五點才會使入場。Hì-hn̂g gōo tiám tsiah ē-sái ji̍p-tiûnn. (戲院五點才能進場。)
| ji̍p-tiûnn/li̍p-tiûnn | 傀儡戲 用絲線牽動木偶來表演的戲。廣義的包括所有的木偶戲。
| ka-lé-hì |
咖哩嗹囉 傀儡戲正式開演前連續敲打的響鑼。引申為開始。例:猶未咖哩嗹囉咧。Iáu-buē ka-lí-liân-lô--leh. (八字還沒一撇呢。)
| ka-lí-liân-lô | 交響樂 | kau-hióng-ga̍k |
交響曲 | kau-hióng-khik | 低音 樂譜中其音低於基礎音者。
| kē-im |
殼仔絃 椰胡。用椰子殼做琴筒的胡琴。
| khak-á-hiân | 口琴 樂器名。屬於簧片風琴的最小型樂器,上面有兩行並列的小孔,裡面裝有銅製的笛簧,用口吹吸,就能發出各種聲調。
| kháu-khîm |
口白 旁白。戲曲中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對話。例:伊隨上台就袂記得愛唸口白。I suî tsiūnn-tâi tō bē-kì-tit ài liām kháu-pe̍h. (他一上臺就忘了要唸旁白。)
| kháu-pe̍h | 哭調仔 哭調。臺灣歌仔戲中,文戲的重要唱腔曲調。多用於悲傷場面。也引申指語調悽切、充滿悲傷的言辭。
| khàu-tiāu-á |
起鼓 開鑼、上戲、揭開序幕,傳統戲劇要上演時會先由樂師打鼓準備上戲。例:戲連鞭就欲起鼓矣。Hì liâm-mi tō beh khí-kóo--ah. (戲馬上就要開演了。)
| khí-kóo | 徛票 站票。劇場、戲院或火車因超員而加售沒有座位的票。
| khiā-phiò |
曲 歌的旋律。例:你敢知影這首歌的曲是啥人寫的?Lí kám tsai-iánn tsit siú kua ê khik sī siánn-lâng siá--ê? (你知道這首歌的旋律是誰寫的嗎?)
| khik | 曲盤 唱片。一種利用機械錄音方法記錄聲音的膠製圓片。上有細溝,放在留聲機或電唱機上旋轉時,沿著槽紋滑動的唱針尖端發生機械振動,通過唱頭還原為聲音或轉換為電子信號。
| khik-puânn |
琴 樂器名。例:鋼琴 kǹg-khîm、彈琴 tuânn-khîm。
| khîm | 乞食琴 月琴。弦樂器。用木頭製成,琴身為扁圓形或八角形,有四絃或三絃,用撥子彈奏。臺灣的月琴只有兩絃,俗稱為「乞食琴」。
| khit-tsia̍h-khîm |
嘓魚 木魚。唸經時用來控制節奏的法器。
| kho̍k-hî/kho̍k-hû | 苦旦 青衣。傳統戲曲的角色,專門演哭戲,唱「哭調仔」。例:彼个苦旦演甲誠好。Hit ê khóo-tuànn ián kah tsiânn hó. (那個苦旦演得真好。)
| khóo-tuànn |
開幕 1.指戲劇或節目開演。 2.開張。指新的商店開始營業。例:這間百貨公司十點欲開幕。Tsit king pah-huè kong-si tsa̍p tiám beh khui-bōo. (這家百貨公司十點要開幕。) 開張、開業
| khui-bōo | 京戲 平劇。舊時流行於中國大陸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之後改北京為北平,所以又稱為「平劇」。
| kiann-hì |
金曲 | kim-khik | 腳數 1.指戲臺上演戲的角色,也表示某種身分地位的角色。例:好腳數 hó kioh-siàu(好角色)。 2.引申為指人的膽識。例:伊腳數袂䆀,有代誌攏伊咧出頭。I kioh-siàu bē-bái, ū tāi-tsì lóng i teh tshut-thâu. (他膽識不錯,有事情都是他出面解決。)
| kioh-siàu |
劇 戲。例:劇情 kio̍k-tsîng、悲劇 pi-kio̍k。
| kio̍k | 劇本 | kio̍k-pún |
劇場 戲劇等表演藝術的演出場所。
| kio̍k-tiûnn | 劇情 | kio̍k-tsîng |
鋼琴 樂器名。鍵盤樂器。有直立式和平臺式,手指按動鍵盤時會牽動鍵盤下的木槌敲打鋼絲絃,是樂團中的重要樂器。
| kǹg-khîm | 歌 配合曲調演唱詞句的曲樂。例:山歌 san-ko。
| ko |
國歌 由國家制定,代表國家的樂歌。
| kok-kua | 工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之一,第三個音即為「工」,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mi。例:工尺 kong-tshe。
| kong |
公演 | kong-ián | 廣播劇 專供在無線電中廣播的戲劇。特別著重音樂配合和音響效果等藝術方式,以創造聽覺形象,展開劇情。
| kóng-pòo-kio̍k |
鼓 樂器。一種用皮革蒙在中空的木桶上所製成的打擊樂器。例:一面鼓 tsi̍t bīn kóo、挵鼓 lòng-kóo(打鼓)。
| kóo | 鼓槌 鼓錘。打鼓用的錘子。
| kóo-thuî |
鼓吹 嗩吶,樂器名。例:想袂到你竟然會曉歕鼓吹。Siūnn bē kàu lí kìng-jiân ē-hiáu pûn kóo-tshue. (想不到你竟然會吹嗩吶。)
| kóo-tshue/kóo-tshe | 歌 配合曲調演唱詞句的曲樂。例:我真愛聽伊的歌。Guá tsin ài thiann i ê kua. (我很愛聽他的歌。)
| kua |
歌仔 民謠、小調。
| kua-á | 歌仔戲 一種民間戲曲。流行於臺、閩地區。融合了錦歌、採茶曲等民間藝術和當地的民歌、說唱。又受京戲、四平戲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獨立戲種。
| kua-á-hì |
歌舞 | kua-bú | 歌謠 民間歌曲或通俗歌曲。
| kua-iâu |
歌曲 結合曲調和歌詞,可供演唱的樂曲。
| kua-khik | 歌聲 | kua-siann |
歌詞 | kua-sû | 歌壇 | kua-tuânn |
管弦 | kuán-hiân | 喇叭 1.樂器名。多為銅製,口小,身細長,尾端漸擴成大圓口,有多種形式。 2.音響設備中發出聲音的裝置。 3.車子的揚聲器,用來警告或催促其他車輛。
| lá-pah |
南管 流行於福建、臺灣及東南亞地區的古樂。以古代樂曲逐步融合當地的民間音樂,歌者手拿拍板,以琵琶為主要伴奏,再配合洞簫、三弦、二弦、四塊板等樂器演奏。南管樂曲通常分為指、譜、曲三種,樂風平和端莊。
| lâm-kuán | 亂彈 一種臺灣及閩南地區的戲曲。例: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Tsia̍h bah tsia̍h sam-tsân, khuànn hì khuànn lān-thân. (吃肉吃五花肉,看戲看亂彈戲。這是指內行人才懂的享受。)
| lān-thân |
老生 戲劇中扮演中老年男子的腳色。多屬正面人物,依年齡的不同,而戴黑鬚、黲鬚或白鬚加以區別。
| lāu-sing | 嘹 音樂節奏中的弱拍,即「板眼」的「眼」。例:板嘹 pán-liâu(板眼)、轉嘹 tsuán liâu(轉拍)。
| liâu |
嘹拍 節拍。指南管音節中的拍子符號。
| liâu-phik | 鑼 銅鑼。平圓形狀像銅盤的打擊樂器,旁邊有穿繩掛著槌子,可用來打擊。例:拍鑼 phah lô(敲鑼)。
| lô |
鑼鼓 銅鑼和大鼓。泛指各種打擊樂器。例:動鑼鼓 tāng lô-kóo(敲鑼打鼓)。
| lô-kóo | 落幕 | lo̍h-bōo |
錄音 用機器設備將聲音收錄下來。
| lo̍k-im | 挵鼓 打鼓。例:挵鼓真趣味。Lòng kóo tsin tshù-bī. (打鼓很有趣。)
| lòng kóo |
擂鼓 打鼓。例:敲鐘擂鼓 khau tsing luî kóo(敲鐘打鼓。指寺廟每天的暮鼓晨鐘的功課。)
| luî kóo | 藍調 | nâ-tiāu |
鬧台 1.戲曲開演前演奏的鑼鼓段。 2.引申為搗亂、攪局。例:你毋通走去遐共人鬧台。Lí m̄-thang tsáu khì hia kā lâng nāu-tâi. (你不要跑去那裡擾亂人家。)
| nāu-tâi | 烏笛仔 單簧管、豎笛。一種直吹的木管樂器,長約二英尺。藉由吹奏者所吹的氣和下脣的適當壓力,使固定於吹口上的簧片產生振動而發聲。
| oo-ta̍t-á |
排演 | pâi-ián | 北管 流行在中國閩南及臺灣的傳統音樂。因為由北曲演變而來,所以稱為「北管」。依照所使用的樂器,可分為西皮和福祿二派。西皮以弔鬼子胡琴為主奏樂器;福祿則用殼子弦。唱腔上,福祿部分保存梆子腔系統,西皮部分保存皮黃腔系統。
| pak-kuán |
板嘹 音樂的節拍。
| pán-liâu | 扮演 | pān-ián |
扮仙 傳統戲劇中,正戲開演前的開場戲。多半在廟會慶典與祝壽喜慶等時候應用。
| pān-sian | 拍戲 | phah-hì |
拍拍 打節拍。傳統戲劇或音樂中打板。例:戲館邊的豬母,袂歕簫嘛會拍拍。Hì-kuán pinn ê ti-bó, bē pûn-siau mā-ē phah-phik. (母豬靠近戲館旁邊,久了不會吹簫也會打拍子。比喻人易受周圍環境影響。)
| phah-phik | 拍 音樂的節拍。例:拍拍 phah-phik(打節拍)、拍板 phik-pán(一種打擊樂器。由三塊長方形紫檀或黃楊木板組成,前二塊木皮以細弦捆縳,再以布帶連結後面的單塊木板。敲擊時,左手持後板,使下端突起的部分撞擊前面兩塊木板發聲。用於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常與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
| phik |
𥰔 橫笛。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所吹奏的音調範圍極廣,可伴奏亦可獨奏。
| phín | 𥰔仔 笛子。樂器名。上面有孔洞。現今的笛子開八孔,最左邊的是吹孔,其次是膜孔,之下有六個指孔,橫吹按孔以發聲。有的橫笛會纏線來防止竹管裂開,一節一節的,所以湖西就把雨傘節這種毒蛇叫「𥰔仔節蛇」(phín-á-tsat-tsuâ)。
| phín-á |
譜 1.記錄音符的圖表。例:我會曉彈琴,袂曉看譜。Guá ē-hiáu tuânn khîm, bē-hiáu khuànn phóo. (我會彈琴,不會看譜。) 2.依照類別、順序等編列而成的表冊。例:族譜 tso̍k-phóo、年譜 nî-phóo。 3.記錄某些技藝的規範或準則,以供人參考用的書籍。例:棋譜 kî-phóo。 4.大致的準則或規範。例:欲按怎做,我心內有譜。Beh án-tsuánn tsò, guá sim-lāi ū phóo. (要怎麼做,我心裡有個準則。)
| phóo | 伴奏 以一種樂器或人聲為主體,而用其他樂器配合演出。例:我唱歌,伊彈琴替我伴奏。Guá tshiùnn kua, i tuânn khîm thè guá phuānn-tsàu. (我唱歌,他彈琴幫我伴奏。)
| phuānn-tsàu |
伴唱 | phuānn-tshiùnn | 配樂 | phuè-ga̍k/phè-ga̍k |
配音 | phuè-im/phè-im | 皮猴戲 皮影戲。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皮尪仔」,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其內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說。
| phuê-kâu-hì/phê-kâu-hì |
悲劇 以不幸遭遇為主題的戲劇;在情節布局中主角的命運往往產生逆轉,而引起觀眾的同情。也可用來比喻悲慘的事物。
| pi-kio̍k | 琵琶 中國的彈撥樂器。用桐木製造,琴身為半梨形,琴頸向後彎曲,琴桿和琴面上有設四到六相,九到二十四品,四弦。
| pî-pê |
編曲 編寫曲譜,以供演唱或演奏。
| pian-khik | 編劇 | pian-kio̍k |
辯士 默片時當場對觀眾講解劇情內容的人員。
| piān-sū | 表演 把戲劇的情節內容或特殊的技藝公開表現出來,供人觀賞或學習。
| piáu-ián |
布景 為了配合演出或加強戲劇效果,在舞臺上所裝飾的景物。
| pòo-kíng | 搬戲 1.演戲、表演。例:戲班咧搬戲。Hì-pan teh puann-hì. (戲班在演戲。) 表演、做戲、演戲 2.引申為裝模作樣。例:伊閣咧搬戲矣,你毋通予伊騙去!I koh teh puann-hì--ah, lí m̄-thang hōo i phiàn--khì! (他又在裝模作樣了,別被他騙了!) 假仙
| puann-hì |
三絃 樂器名。有三根絃的彈撥樂器,音色非常清脆,分為大三絃和小三絃,構造都相同,是說唱音樂和各種地方戲曲中的重要樂器。
| sam-hiân | 山歌 | san-ko |
西秦王爺 民間傳統戲曲的戲神之一。相傳西秦王爺就是唐玄宗,人們因為他首創梨園,提倡戲曲而尊稱他為西秦王爺。
| Se-tsîn-ông-iâ | 四句聯 說唱或戲曲中,以四句為一組的韻文,常以多組串連成篇,成為如同詩歌一般有押韻的唸白。例:伊真𠢕唸四句聯。I tsin gâu liām sì-kù-liân. (他很會唸四句聯。)
| sì-kù-liân |
雙棚鬥 唱對臺戲。指兩個戲團在同時同地比高下,引申為兩個團體或兩個人在互相角力。例:雙棚鬥往往雙方攏會受著傷害。Siang-pênn-tàu íng-íng siang-hong lóng ē siū tio̍h siong-hāi. (互相角力往往雙方都會受傷。)
| siang-pênn-tàu/siang-pînn-tàu | 上尺工 標示在工尺譜上的音階名。「上」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Do,「尺」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Re,「工」表示首調唱名法中的Mi。
| siāng-tshe-kong |
簫 以竹管製成的一種樂器,豎吹,正面有五孔,背面一孔,吹口在頂端。
| siau | 聲 1.音。例:四絃一聲 sù hiân it sing(指琵琶有四絃,彈奏僅一聲,臺灣傳統南管琵琶多以四絃中之「子線」奏音)。 2.口頭上的。例:聲明 sing-bîng、聲援 sing-uān。
| sing |
小生 戲劇裡,飾演年輕男子的角色,包括文生和武生。例:彼个小生真緣投。Hit ê sió-sing tsin iân-tâu. (那個小生長得真英俊。)
| sió-sing | 小提琴 | sió-thê-khîm |
序幕 | sū-bōo | 煞戲 劇終。戲劇終了。引申為一切事物的結束。例:煞戲了後,我就送你轉去。Suah-hì liáu-āu, guá tō sàng lí tńg--khì. (劇終之後,我就送你回去。);𪜶兩人已經煞戲矣。In nn̄g lâng í-king suah-hì--ah. (他們兩人已經分手了。)
| suah-hì |
煞鼓 劇終。戲劇終了。用以引申事情或活動結束。例:等戲煞鼓咱來去食宵夜。Tán hì suah-kóo lán lâi-khì tsia̍h siau-iā. (等戲結束我們就去吃消夜。);𪜶煞鼓了後就無閣見面。In suah-kóo liáu-āu tō bô koh kìnn-bīn. (他們分手後就不再見面了。)
| suah-kóo | 旋律 | suân-lu̍t |
台詞 | tâi-sû | 銅管 | tâng-kóng |
銅鑼 | tâng-lô | 退場 | thè-tiûnn |
跳針 唱片因受外力震動或唱盤本身故障,使唱針跳到另外一個音軌,而造成音樂重覆播放或出現間斷現象,稱為「跳針」。也比喻為說話語音不連貫,或前言不對後語。
| thiàu-tsiam | 通鼓 堂鼓。樂器名。長筒形,雙面皆有皮革,戲曲表演中常做為表現公堂或戰場的音效,帶有嚴肅、威重的氣氛。
| thong-kóo |
吊鬼仔 京胡。一種樂器。形狀像二胡而較小的拉弦樂器;有兩根弦,琴筒用竹做成,音色高昂、尖銳,主要用於京劇伴奏。
| tiàu-kuí-á | 調 1.曲子。例:我毋知影伊唱的是啥物調。Guá m̄ tsai-iánn i tshiùnn--ê sī siánn-mih tiāu. (我不知道他唱的是什麼曲。);乞食調 khit-tsia̍h-tiāu(歌仔戲曲調之一,是乞食時所唱的曲調,由民間乞丐所唱的小調而來)、都馬調 too-má-tiāu(以演唱地方民謠為主的都馬戲之歌調,起源於福建漳州的都馬縣)。 2.聲音的高低升降。例:聲調 siann-tiāu、第一調 tē-it tiāu。
| tiāu |
中音 | tiong-im | 洞簫 1.簫。樂器名。形狀似笛子,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 2.比喻為鴉片煙管。例:老猴歕洞簫。Lāu-kâu pûn-tōng-siau. (老猴子吹洞簫。嘲諷吸食鴉片者形體削瘦橫躺的樣子。)
| tōng-siau |
走音 1.唱歌或樂器不合音調。例:伊咧唱歌會走音。I teh tshiùnn-kua ē tsáu-im. (他唱歌會走音。) 2.講話有腔調。例:彼个外國人講臺語定定會走音。Hit ê guā-kok-lâng kóng Tâi-gí tiānn-tiānn ē tsáu-im. (那個外國人說臺語常常會走音。)
| tsáu-im | 走唱 跑江湖賣唱。例:有的歌手自細漢就四界去走唱。Ū-ê kua-tshiú tsū sè-hàn tō sì-kè khì tsáu-tshiùnn. (有的歌手從小就四處走唱。)
| tsáu-tshiùnn |
奏 1.吹彈樂器。例:奏樂 tsàu-ga̍k(演奏音樂)。 2.古代下屬對上司報告。例:啟奏 khé-tsàu。 3.打小報告。例:你毋驚伊去奏你的歹話?Lí m̄-kiann i khì tsàu lí ê pháinn-uē. (你不怕他去打小報告說你壞話?)
| tsàu | 奏樂 演奏音樂。一般在大會或典禮開始、結束及中途有特殊情況時演奏。
| tsàu-ga̍k |
尺 樂譜音名。工尺譜是中國傳統記錄樂譜的方法,而現今最通行的工尺譜中的第二個音即為「尺」,也就是現在首調唱名法中的Re。
| tshe | 車鼓戲 一種流行於閩南及臺灣的表演戲劇。劇目取材來自民間故事,音樂則以閩南流行的民歌小調為主,是迎神廟會重要的活動。
| tshia-kóo-hì |
鑱 銅鈸。多為銅製,一副兩片,互擊發出聲音,中央有凹陷,增加聲音的響度。
| tshîm | 鑱仔 小型的鐃鈸。
| tshîm-á |
手風琴 西洋鍵盤樂器。彈奏時拉動側邊的風箱,鼓動簧管產生聲音。
| tshiú-hong-khîm | 唱 發出歌聲。例:唱歌 tshiùnn kua。
| tshiùnn |
唱法 | tshiùnn-huat | 唱歌 | tshiùnn-kua |
唱盤 | tshiùnn-puânn | 正音 1.京劇、平劇。用官腔所唱演的戲劇。 2.字、詞的官腔發音或是正確讀音。
| tsiànn-im |
節奏 | tsiat-tsàu | 情歌 | tsîng-kua |
做戲 演戲。例:做戲毋是簡單的代誌,愛下工夫。Tsò-hì m̄ sī kán-tan ê tāi-tsì, ài hē kang-hu. (演戲不是簡單的事情,要下功夫。)
| tsò-hì/tsuè-hì | 主角 1.文藝作品或戲劇、電影等表演中的主要角色。 2.主要人物。
| tsú-kak |
子弟戲 由農村子弟組成演出的臺灣傳統戲曲,主要為北管,為業餘性質,在廟宇慶典中伴奏或演出。例:北管戲嘛叫做亂彈、子弟戲,是早期臺灣時行的傳統戲曲。Pak-kuán-hì mā kiò-tsò lān-thân, tsú-tē-hì, sī tsá-kî Tâi-uân sî-kiânn ê thuân-thóng hì-khik. (北管戲也叫做亂彈、子弟戲,是早期臺灣流行的傳統戲曲。)
| tsú-tē-hì | 專輯 | tsuan-tsi̍p |
大戲 各項表演元素(如角色、情節、音樂)都較為複雜、完整的傳統戲曲,皆可稱為「大戲」。使用上多指曾流行於臺灣的歌仔戲、高甲戲、亂彈等。
| tuā-hì | 大廣絃 胡琴。用大椰子殼或是質地較輕的木頭(如林投木)做琴箱的胡琴,聲音比「殼仔絃」(khak-á-hiân)低沉、哀怨。
| tuā-kóng-hiân |
大鼓 打擊樂器名。
| tuā-kóo | 單曲 | tuann-khik |
旦 戲劇中的一種腳色名稱,所代表的身份為女性。例:花旦 hue-tuànn、小旦 sió-tuànn。
| tuànn | 彈 1.演奏絃樂器。例:彈琴 tuânn-khîm。 2.內裝火藥,具殺傷力和毀滅性的爆炸物。例:炮彈 phàu-tuânn、炸彈 tsà-tuânn、原子彈 guân-tsú-tuânn。
| tuânn |
彈琴 用手指撥弄琴弦、鍵盤,發出樂音。
| tuânn-khîm | 彈奏 | tuânn-tsàu |
對白 | tuì-pe̍h | 話劇 | uē-ki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