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回首頁
索引瀏覽
聲韻調索引
分類索引
部首筆畫索引
附錄
辭典說明
編輯說明
操作說明
系統說明
疑難解答
相關資源
Introduction
聯絡我們
查詢人次:
41524357人
分類索引
分類詞目索引
分類圖片索引
分類圖片索引
»
飲食
»
食物、飲料、煙酒
本次查詢共查詢到55筆
詞目
圖片
詞目
圖片
紅龜
紅龜粿。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紅龜粿
由糯米製成的粿類食品。先將粿皮染紅,用模具印上龜型的圖樣,再放到蒸籠裡蒸製而成。內餡則是包有豆沙、鹹菜或花生粉,經常用來做為祭拜神明、酬神或添丁的時候用來分送親友的粿品。
紅茶
一種發酵過的茶,沏出的茶色紅豔,具有特別的香氣和滋味。
米糠
米穀的表皮,分內外兩層,外殼為粗糠,內皮為米糠。
米粩
一種食品。先將芋頭粉加糯米粉蒸熟製作粿糕,再切條風乾,經油炸後塗上糖漿,外面再滾一層炒米花,便是外層香甜、裡面鬆脆的點心。
米芳
爆米花。一種將米乾燒,使其膨大鬆散,然後加入糖漿使其黏合,再切成塊狀食用的傳統食品。
米篩目
米苔目。一種臺灣傳統的米食,用等量的在來米和太白粉做成米胚,然後用壓、搓的方式做成條狀的食物,在一般的麵食攤上,經常可以看到。華語的說法是按閩南話音譯的方式來表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語叫「老鼠粉」。
發粿
一種食品。用在來米粉,加上糖及酵母發酵蒸製而成。蒸發粿一定要讓表面隆開分裂,以示大發好運,民間常於春節祭祖時使用。
火腿
一種醃製過的豬腿肉,顏色火紅,所以叫做「火腿」。
薰吹
菸管。一種吸菸的管形器具,一端放菸,由另一端吸入菸氣。例:伊較愛用薰吹欶薰。
I khah ài iōng hun-tshue suh hun.
(他比較喜歡用菸管吸菸。)
粉腸仔
豬的十二指腸。腸內有白色粉狀物,吃起來口感特別,為臺灣小吃攤中常見的小菜。
粉腸
一種食品。以甘藷粉、肉丁、筍丁摻合灌入豬腸而成,亦可加入色素調色。
蔭豉仔
豆豉。把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經發酵而成的食品。常用來做為菜餚的佐料。
圓仔
湯圓。一種以糯米所製成的食品。由糯米粉揉製成圓糰狀,分有餡、無餡兩種,也有分甜鹹兩種口味。
圓仔粞
糯米團。糯米漿脫水之後的塊狀物,是製作湯圓的基本原料。
咖哩
用胡椒、薑黃、番椒、茴香、陳皮等的粉末所製成的調味品。色黃、味香而辣,以印度所產最為著名。源自英語。
雞卵卷
蛋卷。用雞蛋、麵粉等原料調勻烘培,捲成長圓形的食品。
柿粿
柿餅。把柿子壓扁、晒乾後製成的餅狀食品。
柿餅
柿餅。把柿子壓扁、晒乾後製成的餅狀食品。
鹹卵
鹹鴨蛋。用紅土加鹽包住鴨蛋醃漬而成。通常用來搭配粥吃。例:鹹卵配糜
kiâm-nn̄g phuè muê
(吃粥配鹹鴨蛋)。
金含
一種糖果,硬如鐵石,形如彈珠,大小像桔子或酸李,顏色有綠白或紅白等相間,如果不咬破,輕輕的含在嘴裡,可以含上很長一段時間。
鹼粽
一種在糯米中摻鹼粉、鹼油而製成的粽子,呈金黃色。
糕仔
糕點。用糯米或穀類等磨粉加糖,再用糕模印成所要的樣子,將它蒸熟成糕。通常用以做為年節祭拜的祭品。
割包
刈包。用麵粉做成扁饅頭的形狀,中間有開口,通常夾入滷肉、酸菜、花生粉等配料一起吃。或稱「虎咬豬」(hóo-kā-ti),因形狀像錢包,象徵財富,是尾牙時的應景食品。
粿粽
客家粽。將糯米磨成漿壓去多餘水分,之後將炒過的餡料包入,再以粽葉包裹。閩南粽與其不同處在於用生米去蒸煮。
粩
一種年節食品。將芋頭加糯米蒸熟製作粿糕,再切條風乾,經油炸後,即成米果,將米果裹上麥芽糖,再黏上花生、芝麻等,便可做成各種口味。例:米粩
bí-láu
、塗豆仁粩
thôo-tāu-jîn-láu
(花生粩)。
麵龜
一種用麵粉作成的食品。外皮染紅,且做成像龜的形狀,一般多用來祝壽。
麵麶
麵筋。一種麵製的食品。麵粉調水攪拌後形成一個具有彈性的麵糰,把麵糰放置一段時間,使溼筋網狀結構形成後,再進行洗筋。洗筋是在流動水中搓洗麵糰,以把澱粉及水溶性物質洗出,剩下的蛋白質凝結成球團狀的,就是「麵麶」。
麵炙
長條形的麵筋。類似腸子般長條形,可以分切成塊狀。
蘑菇
蕈菇類。生長在枯樹幹上,蓋小柄大,味道鮮美,可作食品,品目不一。
麻粩
麻團。一種用糯米製成的食品。內裡中空,經過油炸之後,再裹以芝麻,是節日祭拜時常用的供品。
烏魚子
臺灣南部的名產之一。取雌烏魚的卵清洗後用針將魚卵的血管刺破除去血液,然後灑少量的鹽,排在木板上輕輕壓扁,隔天曬太陽、風乾後再壓扁,乾燥五、六天後就可做成。
烏糖
黑糖。糖的一種,深褐色,可供食用。例:咱厝裡的烏糖用了矣。
Lán tshù--lí ê oo-thn̂g iōng liáu--ah.
(我們家裡的黑糖用完了。)
排骨酥
一種食品。將小塊排骨醃過之後,再裹粉油炸即成,但通常會再加工煮成羹湯。
包仔
包子。用麵皮包餡,蒸熟可吃的食品。
白麻
白芝麻。
皮蛋
用石灰、黏土、食鹽、稻殼和水混合後包裹在雞蛋或鴨蛋的表面醃製,醃製完成後蛋白呈深褐色透明,蛋黃呈墨綠色,有腥騷味。
膨餅
1.一種發酵製成的餅乾,可以加開水調食。
2.挨罵、碰釘子。例:我頭拄仔去食著膨餅。
Guá thâu-tú-á khì tsia̍h-tio̍h phòng-piánn.
(我剛才碰了釘子。)
燒酒螺
軟體動物。一種體型很小的螺。經常以醬油、酒、辣椒等材料醃製,在臺灣的許多觀光景點常有攤販販售,因大量捕撈,臺灣原產的燒酒螺已日漸稀少。
四神湯
以淮山(山藥的一種)、蓮子、伏苓、芡實四種中藥材,加上薏仁、豬小腸等熬煮而成的湯品,性溫和滋補,營養美味。
筒仔米糕
竹筒米糕。著名的臺灣小吃。將米糕放在切成杯狀的竹筒中蒸煮,會有竹子的香氣,十分美味,現多已改用金屬杯子來蒸煮。
豆乳
豆腐乳。閩南地區常見的一種傳統醃製食品,以豆腐醃製、發酵後食用,口味柔軟甘醇。
豆酺
豆麴。把黃豆或黑豆浸在水中泡透,然後蒸熟或煮熟,經過最後的發酵即完成。再加工便可製成醬油或味噌。
茶心
茶葉。茶的嫩葉,用火烘烤乾之後,可加熱水沖泡飲用。可依製造方法中的發酵程度、烘焙程度等加以區分,也可依照氣候季節來區分,如春茶、冬茶等。
糖蔥
一種古早的小吃,用特選白糖,加一點檸檬,即可拉出延展性極高的黏糖膠,風乾變硬後再將其切成段,即可食用。
塗豆油
花生油。用花生米榨的油,可供食用、燃燈,所含的脂肪比較多,可以製成肥皂和作為肌肉注射劑的溶媒。
鼎疕
鍋巴。煮飯時黏結在鍋底上的一層燒焦米飯,通常呈微黃或黑色。
菜燕
洋菜、洋粉。由石花菜或龍鬚菜等紅藻體內抽出來的膠狀物質,可用於製造布丁、羊羹等食品。
菜脯
蘿蔔乾。蘿蔔切條晾晒,等到稍微柔軟後,再用鹽和香料搓拌的加工食品。
菜脯米
蘿蔔刨成籤絲的形狀,再曬乾而成的蘿蔔乾,通常加味烹調後做為內餡使用。
菜頭粿
蘿蔔糕。在來米漿拌入炒過的蘿蔔絲、蝦米等配料,蒸製而成的食品。
赤砂
二砂。赤色砂糖簡稱。甘蔗經壓榨、去雜質結晶而成,顏色微黃。可用作家庭調味,或是食品加工用糖。
草橄欖
用甘草醃製的橄欖。
寸棗
寸棗。一種中式油炸點心。在過年時,常和「冬瓜糖」(tang-kue-thn̂g)、「生仁」(sing-jîn)、「糕仔」(ko-á)等混在一起成為點心拼盤。
水薰吹
水煙袋、水煙管。吸水煙的器具,以銅製成,下部有盛水的筒子,筒端有管可裝填菸絲,另外有長直管,是吸煙的口。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