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回首頁
索引瀏覽
聲韻調索引
分類索引
部首筆畫索引
附錄
辭典說明
編輯說明
操作說明
系統說明
疑難解答
相關資源
Introduction
聯絡我們
查詢人次:
41525896人
分類索引
分類詞目索引
分類圖片索引
分類圖片索引
»
宗教、民俗
»
相關器具、活動
本次查詢共查詢到22筆
詞目
圖片
詞目
圖片
尪架桌
祭桌。擺設祭品以祭祀神明、供奉祖先的桌子。
銀紙
冥紙。焚化給死者使用的紙錢。
香爐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屬製成。
符咒
道家用來驅除鬼神的符文和咒語。
陰桮
陰筊。求神擲筊時,平面的兩面都朝下,表示未獲神的認可或允諾。
甲馬
祭祀神明用的紙錢的一種,黃底紅字,上面印有盔甲、弓刀、長靴、或是神馬、馬夫等圖案,用來迎神及送神。
徛燈篙
豎燈篙。 為祭孤魂,寺廟在鬼門開(農曆七月左右)這天在廟庭高豎起竹篙,頂端掛一盞燈籠,以供孤魂聚集招來享用祭品。一般以為燈篙豎得越高,照得越遠,招集的鬼魂也越多;所以平時建醮時燈篙不會豎得太高,只在在建大醮時,才豎五丈高的燈篙。或稱「起燈跤」(khí ting-kha)。
庫錢
祭祀亡者所用的長方形的冥紙,一般以捆為單位,一捆為冥幣五百萬。
金鼎
用來焚化冥紙的鐵製容器。
金紙
燒給神明的紙錢稱「金紙」,燒給祖先或鬼魂的紙錢稱「銀紙」(gîn-tsuá)。金紙比銀紙大張,而金紙中間黏有方型小金箔,銀紙則黏錫箔。
龍船
龍舟。龍形的船,端午節時用來做競技比賽。
神轎
放有神像或神符的轎子。
壽金
用於神佛誕辰,或祈福的紙錢。有分大花壽金、二花壽金兩種。
踏蹺
踩高蹺。一種民俗技藝。常在迎神賽會的陣仗中演出。
跳加冠
跳加官。傳統戲劇開場或喜慶節日宴會時,會先有一人戴喜神或財神面具,身穿紅袍,手裡拿表示慶賀的字幅,有討吉祥、祝福之意。
通書
民間常用的一種曆書,記載陰陽兩種曆法,以及節氣、忌宜、命理等各種生活所需的資訊。
笑桮
陽筊。祭祀或占卜擲杯筊,兩個都是平面向上的情況。「笑」是借音字,為「面朝上」之意。民間則有「說明不清、神佛主意未定,所以微笑以對」的詮釋。
春聯
門聯。農曆新年時,以紅紙書寫的吉祥話,常張貼在門的兩側。
石敢當
舊時民間以為在朝著巷口或為巷陌橋道要衝的家居正門前頭,立一塊小石碑,上刻有石敢當三個字,即可禁壓不祥。
紙錢
統稱祭祀時焚燒給鬼神的冥紙。祭拜神明的貼有金箔為「金紙」(kim-tsuá);祭拜祖先或鬼魂的貼有銀箔為「銀紙」(gîn-tsuá)。
水燈
普渡的時候放在水中的燈籠,用來指引無主孤魂上岸享用祭品。
畫糖尪仔
畫糖人。一種民俗技藝。將砂糖熬成膏狀後,在鐵板上勾勒出形體和線條,成為各種形象,既可觀賞,又可食用。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