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編輯說明
辭典附錄

由於辭典本文所收詞目有限,為增加辭典內容之豐富及多樣化,於本文外增設「附錄」資料,以擴大及充實辭典內容。以下分述附錄中之各項目內容:

一、 俚俗諺語:參考會內多本俗語及諺語相關書籍,收錄較為常用及熟知之俗、諺語,並有簡單釋義。
二、 地名:共有八個項目,分述如下:
(一) 舊地名:參考多本關於臺灣舊地名之書籍,收錄各縣市及鄉鎮市區之部分舊地名,並列出舊地名現屬之行政區或縣市名。當地讀法若與字面讀法有異,則以當地讀法為主音,字面讀法另列。
(二) 臺灣縣市行政區名:收錄臺灣及外島之縣市行政區,當地讀法若與字面讀法有異,則以當地讀法為主音,字面讀法另列。
(三) 火車線站名:以臺灣鐵路管理局之列車線及站名為依據,收錄各主要幹線、支線及大小站名。當地讀法若與字面讀法有異,則以當地讀法為主音,字面讀法另列。
(四) 捷運站名:以臺北捷運公司、高雄捷運公司之公定站名為依據,收錄各線站名。音讀則以捷運公司所提供之廣播資料為主,酌收第二優勢腔,並以「/」呈現。
(五) 山脈名:收錄臺灣各主要山脈及支脈。有異稱者呈現其別名;當地讀法若與字面讀法有異,則以當地讀法為主音,字面讀法另列。
(六) 河川海港名:收錄臺灣各主要河川、支流及海港。當地讀法若與字面讀法有異,則以當地讀法為主音,字面讀法另列。
(七) 文教處所名:收錄國內較大型之公共建築場所。有異稱者呈現其別名;音讀則以高雄腔為主音,酌收第二優勢腔,並以「/」呈現。
(八) 廟宇名:收錄國內較大型之廟宇通稱,有異稱者呈現其別名;當地讀法若與字面讀法有異,則以當地讀法為主音,字面讀法另列。
三、 百家姓:以《臺灣閩南語辭典》及《常用漢字臺語詞典》為依據,收錄各家姓氏,並參考戶政資料酌予補收,音讀亦以此二書為參考,但以高雄腔為主音,酌收第二優勢腔,並以「/」呈現。
四、 外來詞:所收錄詞目是日語中無漢語字形及非漢語發音者。以臺羅拼音及五階標調法呈現於詞目欄,另有〔日語漢字〕欄標示日語用字,並以詞目欄之拼音作音序排列。
五、 方言差:分為〔語音差異表〕及〔詞彙比較表〕二部分,為調查字、詞於各地不同之唸法及詞彙所得之結果,共呈現有鹿港、三峽、臺北、宜蘭、臺南、高雄、金門、馬公、新竹、臺中等十個地方。〔語音差異表〕呈現各地區單字音讀的差異;〔詞彙比較表〕則呈現各地區詞彙與音讀的差異。在標音部分,為確實呈現各地之實際音讀,方言差中臺南與高雄地區的音讀,以實際音標示,如:本文中音讀為「o」者,此處則標為「or」;本文音讀為「io」,此處則標為「ior」。
六、 二十四節氣:收錄一年中之二十四節氣名,呈現節氣名之音讀及釋義。音讀則以高雄腔為主音,酌收第二優勢腔,並以「/」呈現。
七、 親屬關係表:以《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所收之親屬關係圖為參考依據,再予以擴充,特別是閩南語裡的特殊稱謂;本表並不以男性為主體,同時呈現出男、女在各自家庭關係中的各種稱謂。為便利民眾參照,每個稱謂先標出華語,底下再呈現該稱謂的閩南語講法及其臺羅音標,並酌予補充特殊關係的講法(例如「同姒仔」)。
八、 人體部位器官圖:分為〔人體外觀圖〕、〔內部器官圖〕、〔人體骨骼圖〕、〔手指名稱圖〕四部分。〔人體外觀圖〕主要呈現人體外在之部位及器官;〔內部器官圖〕呈現人體內部器官;〔人體骨骼圖〕呈現人體骨骼名稱;〔手指名稱圖〕呈現手指及手掌名稱。部分名稱因閩南語未有相對之唸法,則僅呈現其華語名稱,如:〔內部器官圖〕中的「直腸」一詞。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