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編輯說明
音讀說明

本辭典採用教育部於95年10月14日公告之「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簡稱臺羅),做為辭典的主要標音系統。

一、 聲調說明
(一) 聲調類型
1、 漢語的聲調初分為平、上、去、入四種,而後各自再分陰、陽,但各方言在語言演進的過程中,產生不同的狀況。今日臺灣通行的閩南語,陽上的調值已演變為和陽去是一樣的,因此共有七個聲調,分別是: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去、陽入。舉例說明如下:
調類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正式版 tong tóng tòng tok tông   tōng to̍k
數字版 tong1 tong2 tong3 tok4 tong5   tong7 tok8
例字 (動)

2、 其他特殊聲調
(1) 有些地方音有第6聲,如「ǒ」(數字版為o6)。
(2) 合音及三連音的第一音節有第9聲,如「ő」(數字版為o9)。
(3) 輕聲符號「--」標記在重聲與輕聲之間,輕聲符之前為重讀音節,唸本調,輕聲符之後為輕聲。如:
āu--ji̍t「後--日」
tsáu--tshut-khì「走--出去」
(二) 變調
在詞句中,閩南語有所謂「連讀變調」,即單字的語音會因為接了另一個字而改變聲調,使句中的字音與該單字的本調聽起來不同,而且這是一個必用規律,所接的字不限聲調為何,皆須變調。不過句子裡有幾種情況例外,當語氣完結、所接的字為弱讀調、主語被凸顯等情況之下,即使在句中也不變調,否則,除了最後一個字之外,句中的每一個字都變調。變調規則大致為:
聲調 變調規則 例詞 本調 變調後實際語音
陰平1 1→7 心肝 sim-kuann sīm-kuann
陰上2 2→1 小弟 sió-tī sio-tī
陰去3 3→2 世間 sè-kan sé-kan
陰入4 4→8(-p-t-k) 出名 tshut-miâ tshu̍t-miâ
4→2(-h) 鐵馬 thih-bé thí-bé
陽平5 5→7(漳) 來往 lâi-óng lāi-óng
5→3(泉) 來往 lâi-óng lài-óng
陽去7 7→3 外口 guā-kháu guà-kháu
陽入8 8→4(-p-t-k) 木瓜 bo̍k-kue bok-kue
8→3(-h) 月娘 gue̍h-niû guè-niû
由於變調的情況會隨著斷句而改變,而斷句的方式不止有一種,因此,本辭典的聲調皆標注本調,不標變調。但輕聲調會隨語境的需要以「--」 標注,而詞目主音讀除非是沒有本調的唸法,否則也都標注本調。
二、 主音讀:
閩南語在臺灣各地,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語音、詞彙的差異,本辭典不呈現所有的音讀,而是定出一個「最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口音」,來作為詞典定音的主體音系,因此選定最接近通行腔的「高雄音」做為主音讀。其間我們也做過實地調查,並把調查的語料整理之後,具體反映在定音的過程當中。
三、 第二優勢腔:
臺灣是個面積不大的島嶼,且南來北往的流通非常頻繁,各地方口音很容易互相影響,其他腔調也可能為大家所熟悉與使用,因此在主音讀之外,我們同時表現了另一個同樣具優勢地位的「臺北音」,與主音讀一起呈現,在主音讀旁以「/」為區隔。至於其他方言點的音讀,可連結至附錄,以供各方言點的讀者查詢。
四、 又唸作:
某些詞除了地方腔調的方言差異之外,常常會有不只一種的讀法,可能是「文白異讀」,也可能是符合語音規則的自然變化,這些音讀中比較常聽到的,我們也列於主音讀旁,以「又唸作XXX」表示。
五、 文白異讀:
(一) 「文、白異讀」指一個字在同樣的反切之下,有「文讀音」和「白讀音」對立所產生的不同音讀,因此,如果一個字只有一個音,就不能說這個音是文讀音或白讀音。文、白讀音說明如下:
1、 文讀音:根據中古音的反切所讀出來的音,常用於書面,也見於口語之中,和中古音類的對應比較整齊。
2、 白讀音:相對於文讀音來說的,通常用在一般口語交談,與中古音類對應起來會有不同語音層次的疊置,比較錯綜複雜。
(二) 閩南語文、白異讀的情況相當普遍,兩種音讀都十分活絡的例子不少,而讀音與語義之間呈現下列幾種關係:
1、 構詞可以使用文讀音也可以使用白讀音,且兩者語義並無二致。例:【用】的文讀音是iōng,白讀音是īng,表示「沒有用」的【無路用】可以讀 bô lōo-īng 也可以讀 bô lōo-iōng。
2、 構詞使用文、白不同讀音時,造成不同語義。例:【大寒】的白讀音 tuā-kuânn 指的是「非常寒冷」,文讀音 tāi-hân 則專指「節氣名」,二者完全不能相混。
3、 文、白讀各有固定構詞,單字義或許相同,構詞後音讀卻不能互相取代。通常取決於它是書面語或口語詞。例:【流】文讀音 liû,白讀音 lâu,【流汗】唸作 lâu-kuānn 而不會唸作 *liû-kuānn,【流浪】唸作 liû-lōng 而不會唸作 *lâu-lōng。
六、 俗讀音:
依循中古反切不可能切出來的音讀,卻是社會大眾比較常說的音,是相對於「正音」來說。而所謂「正音」則是指符合中古反切所切出來的音。一般常見的「俗音」如下:
(一) 組 tsóo,但是【組長】唸 tsoo-tiúnn。
(二) 歉 khiám,但是【道歉】唸 tō-khiam。
(三) 象 siōng,但是【印象】唸 ìn-sióng。
(四) 轎 kiāu,但是【轎車】唸 kiau-tshia。
(五) 技 kī,但是【技術】唸 ki-su̍t。
(六) 觸 tshiok,但是【接觸】唸 tsiap-sio̍k。
(七) 償 siông,但是【賠償】唸 puê-sióng。
上述這些俗讀音多半是受到字形類化的影響所產生的音,這些詞如果就規範的角度來說,應該標注「正讀音」,但是我們顧慮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性,所以在這些詞我們也加注了「俗讀音」,在主音讀旁以「俗唸作XXX」表示。
七、 替代音:
替代字的音讀,就是替代音。請參考〈用字原則〉的「替代字說明」。
八、 合音:
一個多音節詞,有規律地將前字的聲母與後字的韻母結合成單音節,稱為「合音」,多為兩字音合成一個音,也有三字音合成一個音的例子。合音在閩南語中也很常見,亦屬自然的語音變化之一,並產生「合音字」,大多數合音我們都能清楚辨認它的來源,有些則幾乎完全取代原來的多音節詞,幾乎成為一個單音節的「字」了。不過,合音字的界線和用字都還有太多爭議,因此本辭典不使用合音字,而是收錄該來源詞目,並在音讀旁註明「合音唸作XXX」,在文字和音讀的標示上皆使用原本的多音節詞。
九、 無聲調標注:
語助詞、感嘆詞、語法詞等沒有固定聲調的字,依書寫習用以第4調喉塞尾「-h」標注之,而因其為輕讀,不影響前字的變調,故依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加上表示輕聲的「--」,例如「啦」、(--lah)、「哎」(--aih)、「喔」(--ooh)、「啊」(--ah)等等。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