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委員會曹主任委員序
本人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間,接受當時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之聘,擔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語會)主任委員之職。就任之後,除了為當時急待解決的中文譯音符號的問題折衝協調費了不少心力之外,經常縈繞心頭的另一個問題是,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身為國內語文教育之龍頭機構之一,應該、而且能夠在什麼地方著力,做些對國內語文研究與語文教育深具意義的工作?我當時為自己訂了三大原則:第一,這個計劃一定得對語文研究與語文教育有長遠且具實質的貢獻。第二,教育部是全國最高負責教育的機構,應當從事一些民間團體或個人無法或不容易達成的工作。第三,這個計劃得兼顧前瞻性、實用性和可行性。
我個人左思右想又和會裡同仁(特別是楊永全視察)仔細商量,並和專家學者尤其是會裡當時正在進行的「異體字字典」計劃的總編輯曾榮汾教授討論再三,最後擬定提出「國家語文資料庫建構計劃」。在這個大計劃底下有三個子計劃 ,即一、「成語典」編輯計劃(共通語);二、「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編輯計劃;與三、「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編輯計劃,個人並答應出任後二部辭典編輯委員會之主任委員。
個人會答應出任該兩本辭典編輯委員會主委最主要的理由是,這兩項工作完全符合我自己設定之三項原則。首先,教育部當時正在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中之鄉土語文教育課程,而這兩本辭典的編纂完全能配合該政策之推行。事實上,他們應是在最前線、最基層的國民中小學教師所需要的參考書籍之一。其次,編輯辭典是所有編輯工作中最需要合眾人之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像這樣龐大的計劃,理應由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來承擔。最後,所要建構的辭典都得根據最新語言學的知識,結合語料庫語言學的新觀念、新技術來編輯的,因此他們都具有很高的前瞻性與實用性是無庸置疑的。看到這裏,或許有人要問:「這兩部辭典確有一定之實用性與前瞻性,但不知整個計劃的可行性怎麼樣?國語推行委員會有足夠的專家及工作人員,能參與這種電子網路版辭典的編輯工作嗎?」這一點我們當然曾經考慮過,也曾納入詳細的評估。當時恰好國語推行委員會前幾年編輯完成的《重編國語辭典》網路版掛在教育部網站上不到三年,上網使用的人次已達三、四百萬,可見該網路版編輯相當成功,也深受廣大使用群的喜愛,再加上當時正在進行的另一個大編輯計劃《異體字字典》的編輯工作已近尾聲,成功地達成任務已是指日可待之事;而這兩個計劃的成功,和與工作人員座談之後,大大地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因為有十位左右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願意留下來,繼續幫助我們完成下個計劃。
在經過上述的考量和評估之後,我們向教育部提出了計劃書並獲得部長的全力支持,民國九十年七月「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編輯小組」終告成立,由姚榮松教授擔任總編輯,張屏生及林香薇教授擔任副總編輯,編輯委員會由我擔任主委,由楊秀芳教授擔任副主委,委員則有姚榮松、連金發、洪惟仁、龔煌城、簡宗梧、張屏生和林香薇教授 。後來由於撰稿審稿業務的需要我們又增聘了王順隆、何典恭、李櫻、林金城、林慶勳、徐金松、邱文錫、曾金金、陳憲國、陳淑娟、駱嘉鵬、蕭藤村、盧廣誠等研究臺灣閩南語的專家學者參與編輯工作,陣容之堅強可以說是臺灣閩南語辭典編輯上前所未見,每次召開擴大編輯委員會,都把國語會不算小的會議室擠得滿滿的。
擴大編輯委員會、編輯小組及編輯人員,一共工作了三、四年的時間才完成初稿,再經過一年多的維護修訂,現在終於可以上網開放全體國人試用,本人眼見四、五年來多少同仁共同努力的工作終於有了具體的成果,在喜悅之餘也想爰綴數言以誌緣起,並以之為同仁賀,且向他們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
曹逢甫
民國95年12月
于清大人社院B522室
註![]() |
嚴格地講「國家語文資料庫建構計劃」還有一個子計劃,那就是「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歷史文化大辭典」編纂計劃。該計劃經和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協調,後來決定外包給東華大學承辦。 |
註![]() |
關於編輯字詞典所要花費的時間與精力,二十年前個人因曾參與一本雙語辭典的主編工作而有四年幾乎沒有週末假日的慘痛經驗,所以深有感受。 |
註![]() |
根據目前我所得的最新資料上網使用「重編國語辭典」的人次已突破三千兩百萬。 |
註![]() |
林香薇教授後來因為懷孕等健康理由堅辭副總編輯及編輯委員之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