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編輯說明
部長序主委序總編輯序副總編輯序
張副總編輯序

這是一件苦差事,但總得有人去做

  我們都知道編纂辭書是一件需要出勁使力才能緩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所以有人說:「十惡不赦的罪惡既不應處決,也不應判強制勞動,而應該判去編辭典,因為這種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確實是如此,即使我們的編纂工作已經告一段落,卻還得憂心讀者在使用上出現我們疏忽考量所造成的不方便,而遭受到事實上不應得的評價。這種感覺就好像「坐火車的時候沒有買到有座位的車票,暫時坐在一個沒有人坐的位子上,但心中老是忐忒不安,火車每到一個停靠站,就會擔心有人拿著車票,請你讓出位子來」一樣。我想這是從事辭書編纂的工作者必需經常體驗的苦惱,特別是這本辭典的編纂體例和內容在預設理想持續的添磚加瓦之下,不斷的衍生出意想不到的困難,但是我們並沒有因為編纂上的工序繁瑣而放棄某些新增的構想;例如「加注詞性」、「例句標音」、「方言差的對照」、「分類檢索」、「增加附錄項目」……。經過編輯同仁有效配合,同心協力的打拼之後,一度似乎注定會變本加厲的問題,大都已經得到解決。

  由於時間的積累而推動了本身的專業素養,讓我們對於較早時期的作法總會有著重新評估的問題。雖然我們仍在辭書編纂領域的進程中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也漸漸地摸索出辭書編纂的方法和心得,不過這只能說是標誌著某種探索關注點的轉移,標誌著一種新的觀念和挖掘問題角度的出現,如果從這個向度來思考,我們才不會沉淪在「覺今是而昨非」的悔懺氣氛中,一再的懷疑自己曾經做過的努力。

  在編纂過程中,「選詞、定字、定音、釋義、例句」是幾個比較有爭議的工作事項,參與審查的委員也陸陸續續地向我們提供有益的意見,不過都是個案式的討論,而且這些個案並沒有鎔鑄成一致性的解決模式,因此便會在本辭典出現一些不自覺的疏漏,特別是在定字方面。然而想要知道某個方言詞彙正確的書面形式,是目前推行母語教育者很急切的願望,我們要盡可能的去滿足需求者的期待。坦白說,這部分的工作我們所能做的是漢字的整理工作,而不是在公布閩南語的〈常用標準字體表〉,因為書寫用字只能夠用宣導提倡的方式來漸漸取得共識,不太能夠用頒布公告的方式來強行制約。我們只能期待「用多用久」之後變成習慣,一旦成了習慣,就能「約定俗成」。

  在這裏我得感謝曹逢甫師和姚榮松師給我機會來落實我對辭書編纂的理想,想在這個事業上找到自己的榮譽是我一生宿命的歸趨,所以編纂期間我像是用高速檔在行駛,不管做什麼,都是快馬加鞭,深怕自己沒有按照規限的工作時程而影響了其他人後續的步驟。當然期間工作小組也曾因為某些個人工作上的理念不同而消極沉淪,但是曹老師總是不厭其煩的從旁協助,才能使編纂工作能夠進行。而姚老師在工作態度上是傾向於「慢工出細活」,對於事情的考量總想要「照應周全,面面俱到」,但是卻常常忽略了時間的壓力。由於全心投入的結果,造成我的心境經常和辭典編纂的進展浮沉同步,在求好心切的情況下,不免多所埋怨;但是他總是毫無怨尤地承擔所有的責任,並且一再的寬讓我的情緒波動,讓我還有勇氣能夠繼續做下去;我尤其要感謝有高度文化使命感的郭智義老師對我調查高雄音的傾力相挺;當然我更感到安慰的是其他同仁也能在「知性善相處」的基礎下來協助我完成分內編派的工作。

  這本辭書的編纂目前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目標,我們也從中獲取了寶貴的經驗,希望未來能夠利用這個經驗再編纂更完善的閩南語辭書。雖然後續校對的工作一直在做,但是錯誤總還是有的,我們很期待熱心的讀者能夠不斷給我們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讓我們「知錯能改」,畢竟「知音的反對要比外行的同意更教人高興」。

民國93年12月 張屏生謹誌於屏東駑馬齋